电子邮箱

密码

注册 忘记密码?
动漫产信息和研究
《愚公移山》:移山也要“和为贵”
 
愚公移山的故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讲愚公制定了搬山的目标,然后就一门心思地把这个外人看来可笑的、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去付诸实践。第二个部分是讲愚公的行为感动了天神,天神帮他完成了搬山的伟业。这两个部分一个是唯物的,一个是唯心的;一个是靠自己的双手,一个是借助虚无缥缈的外力。 我一直觉得,第一个部分是特别激励人的。按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但第二个部分似乎是没什么正能量的。就好比两个人在格斗,一个人下定决心要打败对方,这种决心感动了雷神,最后对方被雷劈死了,他获得了胜利一样。你说这个“简化”的结局是教给人要坚持不懈呢,还是教给人要投机取巧、感动天神最重要呢? 但是看完了动画版《愚公移山》,我对这第二个部分有了不同的理解。它把愚公怎么感动天神(片中是山神)的花了大量笔墨去描写。你会看到愚公和他的儿子清风从与妖仙们对抗到与妖仙们相互理解,你会看到清风的移山精神、珍重友情和献身精神把妖仙和山神们一一都感动了,最后那锋利相向的箭头也换成了彼此交换的信物。从愚公移山第二个部分中生发出来的“和为贵”“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思想的拓展,让人既深表意外,又深感妥帖。这就把原先依靠外力解决问题的“简化”处理,变成了依靠情感力去解决问题的“深化”处理。



另一个与《列子·汤问》中的原著有明显不同的是,最后“智叟”也成功地“被移山”,相信了妖仙的善良,认可了愚公的行动。这也是古典名著在当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创新性发展。原作止于“智叟”的无言以对,但他认可不认可愚公呢,没有说。动画却写明了这个心理变化,让“智叟”这个原本只是用来对比“愚公”的符号性人物,也有了自己的人性弧线和思想转变。 其实愚公移山,与其说感动了上天,不如说改变了上天。愚公改变了很多人的思想。他改变了家人的思想,智叟的思想,山神的思想,最终改变了读者和观众的思想。所以影片最重要的就是刻画愚公是怎么改变大家的,让大家从觉得移山这件事不可行到都愿意追随,让大家从觉得又傻又可笑到认为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生命价值所在。动画在这方面做了尝试,当然还可以做得更好些。



《愚公移山》这部动画片最大的创意点就是没有把主人公定位在愚公身上,而是定位于一个更容易让青少年产生映射心理的愚公的儿子身上。如果说愚公身上有愚、勇的特点的话,那么清风身上就兼有智、善的特点。当愚公的“愚”“勇”与儿子清风的“智”“善”结合起来的时候,能产生很神奇的化学反应。 当然,就改编而言我觉得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山神动用法力让愚公移走的山石又长回来的设定就不太妥当。愚公移山能成立是有一个逻辑在的,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哪怕每个人、每代人只产生很小的一点进步,但积累起来也能最终达到目标。但如果山是可以加增的,那愚公移山的可行性逻辑就不存在了,他就只能去求助于山神才能把山移走,这就违背了愚公移山、感动上天的根本。

还有一些颇具情感含量的地方做了简化处理使得共鸣减少。比如愚公陷入沼泽一役,从一个儿子的角度眼睁睁地看着父亲死去,我不相信他会没有心理波动,他应该质疑自己、归咎自己,总之是要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才能继续完成父亲未尽之事业的。这是全片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感低点,但影片看上去这里就像一个一毫米的小土坑,几乎没有对主人公造成任何心理影响。最后一集中,愚公没有死的事实应该更加惊喜地出现,应该在大家都陷入悲痛的时候,由妖仙来呈现出这场营救,而不应像目前影片所表现的那样把死生之事搞成一个随意的玩笑。特别是在倒数第二集中,已经死去的愚公竟然出现在一个镜头中,让观众看得一头雾水。这些细节都有待加强。 总的来看,《愚公移山》风格具有中国学派味道,把一个简单的传统民间故事扩展成为有新人物、新内涵、新创意的当代动漫作品。新人物就是创造了几个鲜活的山中仙灵角色。新内涵就是以和为贵,彼此美美与共。新创意就是重点塑造了清风这样一个青年英雄形象。作为继《大禹治水》之后国家广电总局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工程的又一部新作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点击下面二维码
关注国内最大动漫产业原创研究公众号



更多精彩影评,请关注动画影评俱乐部!